聽說這屆中產家長圈流行“科學算命”....
原標題:聽說這屆中產家長圈流行“科學算命”....
看點 如何了解孩子的科學算命熱愛與志趣所在?又如何找到與之匹配的升學方向?面對這些縈繞在心頭的困惑,不少家長選擇并嘗試了被稱為“科學算命”的聽說心理測評。這樣做真的屆中有用嗎?在下文作者看來,測評雖無法完全預知孩子成長的產家長圈變化以及復雜的人性,但難能可貴的流行是,這些給孩子做測評的科學算命家長愿意站在了解孩子的視角,幫助其窺探自我的聽說“黑匣子”。
本文轉載自公眾號:谷雨星球 (ID: guyujihua2021)
文丨Echo 編丨Amanda
每年暑假,屆中還沒踏入社會的產家長圈孩子們,一大批都會“陷”在一連串相互關聯的流行問題里:選什么學校、讀什么學科、科學算命報什么專業、聽說從事什么職業……
這些問題,屆中能決定一個人的產家長圈人生軌跡。
每當這時,流行我都會感慨,自己是何等悲壯地走過了一番曲折血淚史。
高中時的我明明熱愛語文不喜數學,卻因為讀理科好拿分好就業就選了理科,而后一條道走到黑,抓瞎讀了個完全讀不會的“測控技術與儀器”,費勁跨??鐚I轉到“工商管理”,研究生又跨學科考回了高中就感興趣的心理學。
人生有幾個十年? 而我卻花了近十年的時間,才回到高中就已經萌芽的志趣方向,這還不算我畢業五六年間,“跳蚤”似地體驗不同工作。
我常想,如果我能早點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,會不會就不一樣?尤其是有了孩子后,恐他走上自己老路的擔憂更是縈繞不去:
到底該如何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、人格和內驅力所在?該如何規劃孩子的學業,找到他匹配的升學和志趣方向?
近些年來,被稱為“科學算命”、源自心理學的“測評”層出不窮,似乎給迷茫中的我們指了一條路。
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測評多達幾十種,
讓人眼花繚亂。
為了解孩子,
給娃做了五個測評
Abby第一次帶兒子做測評是在兩年前,孩子當時在讀7年級。
小學一向是優等生的兒子,進入初中后偏差行為很多,常被班主任打電話來“告狀”,讓她很頭痛。
“我們上的是上海數一數二的民辦學校,又趕上了最雞血的時代,雙減前光奧數和英語補習班就四個?!?
她說他們也是幸運的,孩子能跟上節奏,通過小升初繼續考進了上海第一梯隊的民辦初中,這所學校相對寬松些,然而新問題隨之而來。
“孩子一下子就松掉了,他覺得小學生活太變態了,又到了青春期, 他被壓抑的個性好像一下子釋放出來了”。
圖源電影《少年的你》
兒子一系列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,如不準時交作業、手機不離身、不允許家長監管……
2020年初又經歷疫情網課,兒子的學習狀態越來越不好,親子沖突加劇,Abby越發抓狂,她發現自己好像越來越不了解兒子。
從小陪著長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成一個“陌生人”,為什么他與自己和先生的性格如此不一樣?
就在這時,測評工具出現了。
Abby給兒子做的第一次測評叫 DPA(Dynamics Personality Assessment,動態性格測試),是班主任介紹的,學校剛好為老師引進了測評的培訓服務,幫助老師們更好地了解學生。
第一次做完,母子倆人都覺得“很準”,也第一次發現原來人的行為是能被預知的。后來也陸陸續續地接觸了不同測評工具,如 八大智能測評、九型人格等,都大差不差。
相比Abby因為孩子的“偏差行為”尋求更了解孩子的解決方案不同,柚有為兒子尋找測評的目標更顯“實際”。
“兒子初升高,我們想了解怎么選未來的學科方向?”
學科、專業,這是擺在無論體制內外,所有家庭事關孩子升學非?,F實的問題。
在遇見兒子高中“理工科”還是“人文藝術”的學科方向抉擇時,柚有通過她一位生涯教育專家朋友介紹的專業發展測評,解讀了孩子更深層次的潛能和優勢。
通過幾次測評后,最終建議她兒子將專業精準定位在理工科的應用數學上,而將熱愛的藝術作為一項業余愛好去發展。
在為了解孩子性格和天賦上,杭州布媽接觸的測評就更多了,近幾年差不多就做了5個。
孩子讀五年級時就做了語培機構老師推薦的 “指紋天賦測評”。她清楚記得,測評師讓其助理帶著一個電腦,采集了他兒子的指紋,就出來一份詳細的測評報告。
再后來,她還接觸過 FDA“性格色彩測試”、升學機構的軟實力測評,孩子在學校也做過被谷愛凌帶動大火的 MBTI性格類型測評和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。
MBTI把人格分為16型人格,
各用不同的數字來代表。
跟三個家長聊完, 我們就已經聽到了9個不同的測評工具的名字了。先不論科學性,著實都給家長們帶來了幫助。
Abby逐步接受兒子的真實性格,調整自己的教養行為和期待,親子關系大大改善了,自己的焦慮指數慢慢也降了下來。布媽也覺得越來越了解孩子,影響許多取舍的決策。
而持有國際教練認證的“專家型媽媽”柚有,雖然測評做得不多,但她對各種測評如數家珍,試圖探索出內部的原理。
所以,“科學算命”真的靠譜嗎?
“科學算命”靠譜嗎?
“測評”這個詞,源自心理學界的測量Psychometrics。
在心理測量學界中一般如此定義: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,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, 給人的能力、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。
廣義上的測量包括了訪談、問卷、實驗等,不過今天我們討論的“測評”,狹義上來說是一個 問卷或量表。
編制標準化測評量表,往往需要上百萬份的測試數據。我們不需要去研究它具體是怎么出來的,因為專業術語太多,比較直接簡單的方式,可以看看測評提供方 ,是否能夠給出量表研發的歷程、樣本量、信度和效度等基本信息。
正是足夠科學的研發過程,可能才足以稱得上是“科學算命”。
入門蓋洛普必讀之書,目前還有特別針對孩子的蓋洛普測評?;籼m德職業興趣量表,雖然也經常使用在青少年身上,但針對性仍然不夠強。
據官網數據顯示,累計已經有2700多萬人進行過蓋洛普官網的付費測試。
在國內一家主做DPA測評的生涯教育機構給我解讀的測評報告中,也道明有800多萬人次的計算機有效案例,400萬人次有效性的研究與追蹤。
測評在國外應用非常廣,目前國內本土測評不多。 外來測評最大的問題就是量表的文化差異,很多問題對于中國文化和價值觀而言,或許并不適用。
如霍蘭德職業興趣量表,是為了應對二戰期間退伍軍人再就業的背景下研發出來的,所以用在青少年身上的針對性不強,更別說國內的孩子們了。 (新加坡開發了幾套針對不同學段孩子的本土化霍蘭德測評)。
這幾年有一些本土量表出來,并慢慢應用教育領域,但仍然是少數。
除了Abby給孩子做的DPA外,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發的 IMAP(高考生專業選擇的潛能測試系統),它在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、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基礎上, 研發出了一套針對中國孩子的測評系統。
國內大大小小的機構均有些自主研發的量表,但暫時因為沒有標準化,目前被大規模推廣的幾乎沒有。
早在2014年開始,教育部就發布開展生涯教育的相關指導意見,每所學校都務必配備一位生涯規劃老師,開始大力推廣生涯規劃教育。目前各個學校和機構也均在落地。
大家都越來越有共識, 孩子的學科和專業選擇,順應他們的興趣、能力、優勢和價值觀,是最好的選擇。
這就意味著,家長要了解孩子,孩子要了解自己。
這本書匯集了上海多所公辦、民辦、國際學校的生涯教育研究與實踐。生涯教育憑借其與孩子終身發展的天然聯系,日益被提到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。
從幾塊到幾萬的測評
今年,因為谷愛凌帶火的MBTI,突然成為了大眾炙手可熱的社交時尚方式,大有趕超星座的商業潛力,無數博主由此年入百萬。
“測評”大有成為變現的流量密碼,然而質疑聲也隨之而來。
不止MBTI,我在手機上隨機搜的一個平臺上,花了29.9元,做了一次蓋洛普優勢測試,該平臺顯示有723123人已參加測試,一算賬,現金流水就達千萬了。
也有更便宜的打包銷售。我在另一個平臺支付了38元,買到14個測評工具的總包,平臺顯示已測人數都在六位數以上。
價格體系的混亂也是對測評的質疑。
比如MBTI官網有免費精簡測試版,我購買的幾十塊總包里又包含在內,而有知乎網友說MBIT完整版官方測評需要500元左右。另外,官網顯示,其實只有花費三萬多認證的MBTI施測師,才有資格去測試完整版。
同樣,在蓋洛普官網兩個版本測試分別需要152元和380元,而它也在我買到的38元總包里。
價格不一的測試都是同一個測試嗎?有什么區別呢?
天賦力測評老師Joshua說道, 測評工具都有一定的主觀性。官方流程最大區別在于,測評只是第一步,是正式進入自我探索的一個入口。一位蓋洛普優勢全球認證教練在他的知乎號上提出,類似流傳的便宜測評很有可能是“山寨”的。
再說說“科學性”,一些測評的質疑聲從來也沒有斷過。
MBTI仍因最初量表設計的主觀性,頗受學術界詬病,認為其不夠正統和科學,更因如今的娛樂化,大有擠進“大眾趣味心理學”一列的趨勢。
而前文提及的很多測評,與“科學性”就更相差甚遠。
比如FDA性格色彩測試,說是“ 心理學家”樂嘉創立,但曾被果殼網質疑其涉嫌抄襲兩本著作《色彩密碼》和《性格秘密》。其實無論首創者是誰,色彩性格說都與哲學家希波克拉底的“四體液說”有關,并沒有現代心理學的實證基礎。
再如玄乎的指紋測評,我試圖找到背后的學術背景,但都沒有找到統一的口徑。
中新網等大報大刊都參與了討論
此外,現在大大小小教育機構都會提供五花八門的測評,但有量表的可能是少數,更大的可能性是, 用看似科學的方式來促成其它業務的成交。
而每年到了高考填志愿這個節骨眼上,爆出來的天價高考志愿規劃師,單次收費就能上萬。
隨著職業教育發展以來,生涯規劃師已經成為一個熱門風口行業,我時常在各大公號看到招募推廣。
我咨詢了幾家在公號投廣告最多的公司,客服都告訴我,無需心理學背景,乃至無需學歷證明, 只要花幾千塊參加課程,大多都能拿到生涯規劃師資格證。
然而測評中,最重要的恰恰是咨詢師。
測評結果往往只提供一份標準化的“答案”,其實不是真正的你,而是根據樣本統計的大數據定位出來的標準化參照,很容易出現 “巴納姆效應”,也很容易給自己打上標簽。 *巴納姆效應,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,并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并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。
有經驗的專業咨詢師從不打標簽,而是會教我們認識到一個人是怎么抓取世界的信息,又是如何處理信息,看到自己的天賦,也找到自己的盲點。
柚有也告訴我們, 測評只是一種工具而已,無需過度神話,真正值得依賴的是跟我們匹配的專業咨詢師:
“我遇到過不少小孩一點也不想做測評,那么專業咨詢師也能通過觀察和話語預判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,從而引導對方找到冰山模型理論下最底層不易看見的自己?!?/p>
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心理學本碩畢業的Joshua的SOZO測評咨詢體系。
測評就像戳開了一個小洞
基于此,我時常在想,假設年少的我做了一次測評,或者遇見了一位咨詢師,我的命運又會有何不同?
我可能不會選理科,一開始就報讀心理學。清晰了解自我后,我或許可以很好地規劃初入社會的職業發展方向。
在這個層面上,我非常相信,“科學算命”能夠在可控范圍內預示著一點將來。
數據來自網易數讀
但教育沒有A/B測試,沒法做出一個可控的對比實驗來給出答案。我也認識許多在中學階段就確定自己夢想的人,進入大學或者就業后照樣會經歷迷茫期。
畢竟,人生的“ 彎路”在某種意義上也從不代表不幸, 這本身或許也是一種增加生命體驗的歷程,反而提升了一個人的幸福感受力,更加珍惜當下的擁有。
而且, 測評能否改變命運,更取決于其與不同性格的人產生的化學反應。
就像Abby的孩子到后面已經不愿意再做測評,他用“孫悟空”和“哪吒”來形容自己, 相信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;柚有的孩子則對網上娛樂化的測評無感,覺得跟星座說無差,不太會影響他的選擇;布媽的孩子則對研究自我產生了極其強烈的興趣,未來想多了解心理學領域。
探索孩子的天賦有很多種方式。
但較之以往,我們只能靠撞到社會上、撞到墻壁上,就跟我一樣,有著“痛”的領悟,才一步一步清楚認識自我, 測評在當下可能是較為高效及科學的一條路徑。
如同柚有所說,青春期的時候,我們面對自我仿佛在看一個黑匣子,里面一團黑, 測評就像撕開了黑匣子的一個小孔——雖然仍無法一窺全貌,但至少戳開了一個洞,透進了一點光,就能開啟長達一生的自我探索的可能性。
哲學教授周濂在他的書里這樣寫道:
“每一個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天賦與潛能,所以按照潛能與實現的理論,唯當每個人都發現了屬于他自己的天賦,完成了從潛能到實現的綻放過程,他的人生才可以說是幸福的?!?/p>
推薦喜歡哲學的家長們看周濂教授的這套書,淺顯易懂,特別是周教授在寫這本書時,經常拿他年幼女兒的行為做分析,所以對家長來說,更能產生共鳴。
所以,哪怕再貴的測評,絕不是一張一成不變的養育地圖,而是一枚不斷校對的指南針,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發展而流動。
畢竟最先進的科技,都無法完全預知復雜的人性。
但愿意做測評、幫孩子找到靠譜咨詢師的家長最珍貴的地方在于,她們愿意站在了解孩子的視角,在“ 自我”的黑匣子上,幫助孩子們一起戳開一個認識自我,探索自己和尋找幸福的小洞眼:
“測評從不是目的,戳開小洞后的自我探索才是?!?/strong>
作者介紹:Echo,7年國際教育自媒體人,也曾在第一梯隊國際教育集團做過市場品牌。心理學碩士但游離心理學已久,家中4歲男娃激勵自己連接“心理+教育”,堅信生涯教育的意義和價值。
關注外灘教育
發現優質教育
相關文章: